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基本調查/淡水河口藝文展演空間

淡水河口藝文展演空間

水碓活動中心
臺北縣淡水鎮中山北路1段158號
4樓韻律教室:室內,75坪;
3樓韻律教室:室內,150坪;
8樓韻律教室:室內,60坪;
8樓綜合教室:室內,40席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15號
小白宮:室內,62坪

臺北縣滬尾砲臺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路一段六巷34-1號
甬道:室內,30坪;廣場:室外,100坪

臺北縣淡水紅毛城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8巷1號
領事館官邸:室內,400坪;
領事館後方廣場:室外,35坪;
紅毛城主樓前廣場:室外,30坪;
領事館前紅楠樹下廣場:室外,40坪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零售市場二樓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115號2樓
禮堂:室外,200坪(已較少使用)

臺北縣淡水鎮立圖書館
臺北縣淡水鎮文化里新生街10號
演藝廳:室內,307席;
鄉土資料室:室內,40坪;
視聽室:室內,80席
研習室:室內,20坪;
5樓展示區:室內,50坪;
藝文中心:室內,80坪
B1會議室:室內,15坪;
兒童室:室內,15坪;
閱覽室:室內,150席
圖書館:室內,60坪;
1樓廣場:室外,60坪

臺北縣淡水鎮立圖書館竹圍分館
臺北縣淡水鎮民生路27號5樓
圖書室:室內,50坪;
活動中心:室內,50坪

臺北縣立鄧公國小
臺北縣淡水鎮鄧公里學府路99號
禮堂;戶外表演場

八里鄉八里國民中學
臺北縣八里鄉荖阡村荖阡坑路15號
活動中心:室內,900席
操場:室外,200公尺

淡水禮拜堂
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八號

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臺北縣八里鄉博物館路186號
常設展室:室內,150坪;
典藏區:室內,200坪
特展走廊:室內,50坪;
特展室:室內,600坪
教室A:室內,50坪;
教室B:室內,50坪
學習體驗室:室內,50坪;
演講廳:室內,150席
陽光廣場:室外,1200坪;
一樓大廳:室內,30坪
高腳亭:室外,10坪

臺北縣三芝鄉立圖書館
臺北縣三芝鄉淡金路1段37號
兒童閱覽室:室內,21坪
展覽室:室內,25坪
視聽室:室內,50席

臺北縣淡水鎮長庚里活動中心
臺北縣淡水鎮中山路72巷1弄10號
活動中心:室內,50坪

臺北縣五股鄉公所
臺北縣三芝鄉中興路4段50號
演藝廳:室內,265席

淡水社區大學
臺北縣淡水鎮鼻頭街22號
知識電影院:室內,50坪

臺北縣三芝鄉公所
臺北縣三芝鄉三芝鄉中山路1段32號
禮堂:室內,200坪
廣場:室外,150坪
停車場:室外,200坪


私立
竹圍工作室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十二柱:室內,80坪;
文件XIV:室外,105坪;
跑道Run Way:室內,124坪

真理大學
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32號
學生活動中心:室內,800席;
操場:室外,400公尺
音樂廳:室內,500席

淡江大學
臺北縣淡水鎮英專路151號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藝術中心一樓:室內,160坪;
藝術中心二樓:室內,80坪;
文錙音樂廳:室內,252席

淡江中學
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26號
大禮拜堂
體育館等

典藏淡水藝術館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168號
室內,20坪

三芝遊客中心及三芝名人文物館
臺北縣三芝鄉三芝鄉埔頭坑路142-2號
采風館:室內,150坪
多媒體簡報室:室內,288平方公尺
開拓館:室內,200平方公尺
廣場:室外,20坪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臺北縣三芝鄉芝柏山莊芝柏路26號
多功能演藝廳:室內,100席
展覽室:室內,60坪

街頭藝人/金色水岸街頭藝人申請採登記制

金色水岸街頭藝人申請採登記制

金色水岸依據文化局訂定之「台北縣戶外公共空間提供展演辦法」規定,採取「登記制」開放街頭藝人申請,只要民眾符合「音樂」、「繪畫」及「技藝」其中一種表演方式,即可向「台北縣河川高灘地維護管理所」提出展演申請。
由於金色水岸沿線屬狹長街道,加上假日遊客眾多,能讓民眾聚集停留觀賞表演但卻不阻礙通行的地點有限,在保持表演品質與表演環境的考量下,本所一共開放3處表演場地,共14位名額,但假日申請展演人數踴躍,因此如超過該類型之表演申請人數時則以抽籤決定。

淡水河口可供街頭藝人表演之戶外廣場:

廣場
位置
主管機關
開放展演性質

1.
淡水捷運站廣場
淡水捷運站臨河岸
街頭藝人表演
淡水捷運站北穿堂

2.
淡水捷運站
台北捷運公司
現場人像畫、音樂類

3.
淡水站10、11廣場
淡水捷運站
台北捷運公司
10號廣場現場人像畫、表演藝術類
11號廣場表演藝術類

4.
淡水捷運站南穿堂
淡水捷運站
台北捷運公司
現場人像畫

5.
淡水漁人碼頭
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民國七十六年
臺北縣政府農業局
洽臺北縣淡水第2漁港管理所租借。
1、木棧道、雕塑公園—素描
2、觀海廣場—樂器、舞蹈、行動劇
3、A區噴水池前廣場—樂器、舞蹈、行動劇
4、右岸咖啡露天咖啡座— 音樂演奏、默劇表演

6.
臺北縣淡水紅毛城
臺北縣淡水鎮中正路28巷1號
臺北縣政府
領事館後方廣場:室外,35坪
紅毛城主樓前廣場:室外,30坪
領事館前紅楠樹下廣場:室外,40坪

7.
金色水岸
淡水市街臨水
台北縣政府高管所
街頭藝人

8.
八里左岸公園
臺北縣八里鄉博物館路
臺北縣政府
左岸劇場:室外,1113平方公尺
左岸會館草地:室外,2884平方公尺

竹圍工作室/第一位藝術家進駐囉!!

來自荷蘭的版畫藝術家Ruud Matthes
進駐期間: 2007年4月初~6月底

Ruud Matthes 路德‧馬特斯 駐村計畫:

四月初到竹圍,Ruud在鄰近淡水河的淡水農場種下30棵小樹苗,也正式展開為期3個月駐村計畫。因為受到美國生態環境藝術家哈里森Harrison夫婦關注海平面上升議題的影響, Ruud將先前計畫作了細部調整,決定建造台北微型都市。日後將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參與,創造屬於自己的台北城。

另外,Ruud也將結合傳統手工印刷技術,創作淡水河的電腦版畫。



於竹圍工作室及淡水休閒農場創作與執行
預計6月中旬展出,並將舉辦藝術家工作坊

文字及圖片來源: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相關消息連結:
http://www.bambooculture.com/BCS/residence_artists/rudd%20matthes/artist-rudd.htm

鎮公所/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演出日期:2007/07/07(六)~07/21(六)
演出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聽

2007年7月將舉辦的「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由淡水鎮公所及青少年表演聯盟主辦,將在淡水鎮立圖書館的演藝廳演出。為了與地方文化特色作結合,特別將創作主題訂為「淡水音樂盒」,希望藉由青少年的創意,以戲劇的多元方式呈現出淡水的百年風情。

官方網站:http://www.whatsyoung.idv.st/

公民會議/會議手冊(下)

六、淡水河口主要文化事件

若回顧淡水鎮近年來的文化活動,1993年「淡水社區工作室」協助地方舉辦「淡水文化市集」,以及「淡水文化基金會」 自1995年起,協助鎮公所、扶輪社及地方組織舉辦過許多活動,例如「淡水文化會議」、淡江中學內行之有年的「埔頂鐘聲」社區音樂會、老街再造相關活動,以及1998年起舉辦過三屆的「淡水文化五月節」,強化文化節慶與地方意識,以及傳統文化資產與現代生活的連結性。
如今淡水鎮上主要的文化節慶主要有兩大項,一為清水巖祖師廟的祭祀活動,每年農曆5月初6是清水祖師得道升天之日,淡水地區會舉行繞境大典,在地方上稱作「迎鬧熱」,是故每年5月初5端午節晚上,街道上就開始熱鬧非凡,「暗訪巡察」開始,初6正午則正式開始遶境祈福活動。2004年開始,清水巖祖師廟更將民俗與藝術結合,舉辦「淡水文化季」,有書畫展覽、藝術表演、傳統戲曲演出、親子戲偶DIY等各式活動。
另一項文化節慶為「淡水藝術節」,自2001年開始,由淡水鎮公所主辦,淡江大學文錙中心承辦,至今舉辦過四屆,內容包括音樂會、展覽、市集與藝術行動等等,舉辦地點包括老街、捷運站廣場、殼牌倉庫、文錙音樂廳、漁人碼頭等地。此外,漁人碼頭自2000年啟用至今,亦為各項戶外音樂會的最佳舉辦場地。



七、淡水河口藝遊網之建構

上述提及各式歷史資產整合、文化事件、藝術工作者網絡,若將各點置之一個大的時間與空間版圖中,透過一個整體的面貌,可反映出近年來淡水都市行動的特殊性,因此更支持了在地藝術網絡深耕的必要性,透過空間調查、資源整合、文化與歷史研究,建構淡水河口的藝術網絡,一個持續進行中的行動概念。

(一)淡水文化年曆
地方的文化資源除了先人留下的歷史痕跡與建築物之外,聚落的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生活活動與祭典儀式活動以及所賦予空間的象徵意涵,也能夠說明襲自先人生活經驗所凝聚而成的文化表現。
累積在都市空間中的文化活動是都市生活得以豐富多元的關鍵;就其內容來說,除了傳統的文化根基外,有些是要靠目前市鎮生活者依照其生活來創造與經營而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城市缺乏常態性的文化活動,即使市鎮存留著許多歷史古蹟,也僅只是靜態的、死寂的磚瓦堆砌而已。
當我們要找尋能夠促動地方文化重生與凝聚地方意識的契機時,也就不能忽視地方原已存在的各種文化儀典活動。因為,就是在這些儀式活動中,人們再次地確認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與關係。

(二)淡水地區可供展演的文化設施
除了古蹟博物館以及淡水鎮公所相關館舍之外,淡水地區尚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設施,分述如下。
1、古蹟建築
目前淡水地區的古蹟建築,室內可供展演使用的空間不多,淡水在地的表演藝術團體「金枝演社」於2005年10月份於淡水滬尾砲台演出《祭特洛依》,將環境劇場與古蹟空間結合,引起廣泛的好評。


2、校園空間
(1)真理大學
大教堂落成於1997年11月,為紀念該校由淡專升為淡院,到今天成真理大學,而由最早的第一教室拆除沿山坡改建,由於四圍都是知名古蹟,設計風格考慮到與新舊相輝映,而榮獲86年最佳建築師獎。建築造型也突顥基督教教義,如重複使用尖拱造形,仿一般歌德式教堂扶壁向上層層退縮。東西兩側對稱尖塔,又有淡江八角塔的餘韻。尤以周圍配以迴郎繞成半戶外空間,除遮陽、擋雨、採光和疏散等功能外,也可眺望淡水河、觀音山之美景。禮拜堂有小二廳(大堂可容1200人),內設大小兩部管風琴,係從荷蘭特別訂製。
(2)淡江大學
文錙音樂廳為原本驚聲大樓演講廳,經審慎評估,重新改裝施工而成,於2002年11月落成。可容納252觀眾席,以校內使用為原則,包括音樂性相關教學、相關系所成果發表、學生社團活動,同時亦接受校內單位自辦或邀請校外機構參與之非營利音樂會。
(3)淡江高中
大禮拜堂大教堂竣工於1965年,當時是遠東最大的教堂。矗立於古老、綠意盎然的校園中即協調又醒目,也帶動了淡江中學濃厚的音樂和美術校風,也很清楚讓人明白這是一所教會學校。
(4)鄧公國小
鄧公國小校園內有戶外的表演台,並於2001年完成世紀樓的興建,提供球類、集會、表演等多功能的活動教育場地,表演活動可於5樓活動中心舉行。

3、民間社團與機構所提供
(1)國泰教育訓練中心
淡水教育中心創立於1970年 2月,有30年的培訓歷史,是國泰人壽的教育重鎮,負責內外勤員工年度在職教育訓練課程之規劃與執行,1999年10月霖澤B棟教學大樓落成後,佔地約10600坪,建坪約9800坪,硬體設施、軟體配備充實又完整,更能提昇學習的質與量。淡水教育中心以落實『打造全方位理財規劃師』為最高目標,規劃成財金學院、管理學院、資訊學院、行銷學院等四大學院、三十一項專題班,蓄積員工 的工作知識,突破極限,作為國泰人壽立足壽險業競爭的成功保證。
(2)富邦教育中心
1995年富邦集團為培育內部員工,及提供集團外企業、機關和團體一個優質的訓練場地,斥資2億餘元創建「富邦教育中心」,期能於遠離塵囂的環境中,使學員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果,為企業培育最佳的人才。教育中心以兩棟大樓為主體,建地坪數2,300餘坪。教學大樓設有交誼廳、辦公室,72人教室三間、45人教室一間、30人教室二間,以及可容納200人的大禮堂。

4、戶外廣場
捷運站前的廣場因為大量人潮之的匯集,形成了城市的邊界與將運輸系統兩者之間一個轉換的場所。在週末假日時常可見川流不息的觀光客快速通過捷運站廣場。若作為一個城市門戶的意義,交通的節點加速了流動空間的變革,卻也使車站廣場的風格趨於雷同,但其優勢也正是得天獨厚的河口自然景觀及觀音山美景。面對過多的街頭藝人成為如群聚的攤販,我們藉此審視:什麼是理想的淡水、理想的淡水文化特質?面對戶外公共空間各種意義的集結所產生的種種象徵,去分析各廣場、公共空間的藝文活動使用,將有助於之後的空間設計與文化政策的擬訂。

(三)淡水地域連結網絡
1、淡水社區大學相關課程
(1)淡水學學程、社區學程
透過社大體系,引導社大學員培養對自身生活空間的意識與認知,例如「優質導覽」、「社區地圖工作坊」與「快樂通學路」的課程計畫,培養社區的地方知識與自主性。
(2)創作工作坊
例如「植物染」、「攝影」、「傳統彩繪」、「木工」等地方傳統工藝的推廣與教授,活化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的連結。

2、「國民美術」系列課程
大家一起來畫畫,是淡水社區大學目前相當著重的一個理念,在劉秀美老師的指導下,架構起「國民美術班」系列的課程,旨在教導社會大眾以身邊的題材進行美術的創作與分享,而「竹圍媽媽教室」與「重建街國民美術班」即在這樣的理念下,化口號為行動,成為淡水地區相當知名的國民美術社群。
「竹圍媽媽教室」以一群關懷孩童的竹圍國小家長會的媽媽為為主要的參與民眾,在每週一次的聚會中,劉秀美老師會以媽媽們平常會接觸但卻不經意發覺的生活事件作為主要的題材,來進行討論與創作,讓媽媽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國民美術」的風潮,會持續吹襲下去,將藝術化做全民運動,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勢力。

3、「藝教於樂」---淡水地區美術教育資源網絡
此計畫企圖將淡水河口右岸創造為「山水之間的藝術遊廊」,由藝術家們帶領學生進行環境的導讀與發現,讓學生能充分掌握其生活周邊資源,並協助其轉換為創意表現的基礎。「多學科」、「跨領域」、與學生的親身體驗絕對是成功營造此議題的必要挑戰。
在教學藝術家的邀請上,由於此議題設定不僅要激盪創作者(學生)本身私密的生活體驗,更要引導他們建立與他人、與環境的關係,因此我們在教師的選擇上不限於視覺藝術領域,更包含甫在竹圍落腳、擅長身體與聲音探索的「身聲演繹劇場」,還有社區內的文史工作者、社區營造師,甚至美術教師,以協助外來師資的順利介入。

4、淡水地區「永續校園」學習網絡
串連學校老師,將「永續校園」的學習網絡延伸至校園外,首先由作為基礎美術教育的學校機構為始,淡水國中小美術班為北台著名孕育未來藝術人才的學術單位,教學的內涵以淡水地區之環境與建築的寫生與設計創作為主,其可以藝術活動塑造出不同的淡水視野,綻放多采的生命力。

5、竹圍工作室與竹圍環境藝術節
竹圍工作室成立的宗旨乃是在於促進台灣新生代的藝術發展和拓展藝術欣賞人口,同時也希望能藉由邀請不同國籍的藝術創作者來此創作而達到文化觀點和創作意念的交流。
竹圍工作室離台北市中心大約25分鐘車程,但離捷運竹圍車站只有400公尺左右。除了藝術家工作室與展演的策劃之外,工作室並從文化政策研究、積極推動能促當代藝術公民體現的發展。1999年在文建會委託下,進行全球駐地藝術計畫研究,出版《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成為華語藝術家到世界各地進行駐地交流的重要指南。2000年更進一步推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並與淡水文化基金會合作,於2002年發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至今仍為閒置空間經營者必參考的經典讀物。再者,竹圍工作室也積極推動“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概念,透過《竹圍環境藝術節》的策劃,以藝術為界面,帶領民眾重新認識周遭的生活空間。最後,經過多年的串連與對話,竹圍工作室也擔任許多國際網絡的重要樞紐,近年來更努力推動亞洲內部的相互結盟與交流,於去年促成“亞洲藝動網絡”的成立。今年發表的《描繪亞洲藝動能量版圖—藝術基地的合力效應》為第一個針對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調查研究,已獲得亞洲區內的廣泛迴響。

6、淡江中學「馬偕紀念園區」
淡江中學創辦於西元1914年,原為台灣基督教會培養傳教人才的教會學校。學校內用中西混合樣式的建築物所建構而成的,非常有特色。校內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物,有馬偕墓園、校史館、八角塔、婦學堂、淡水女子學校等,每棟建築物都各有特色。

7、淡水重建街街道美術館
重建街街道美術館為社區居民主動發起的活動,在淡水社區大學與淡水社區工作室的協助下,將居民的理念付諸於行動。
在這充滿歷史與文化的街弄中,有著許多對於藝術熱愛的居民,有的喜歡攝影、有的喜歡畫畫、也有的喜歡音樂或文學。在大家一同的努力與奔走下,終於成功申請經費,以租賃的方式,將「淡水鎮重建街28號」經過輕度的修改,成為今日「街道美術館」的空間使用。

8、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江大學建築系)
淡水社區工作室是一個投身於社區建築的公益組織,旨在推動社區參與自身的環境設計,以建構新的生活文化,形成社區共同體意識,並落實草根民主。為目前淡水區活躍關注社區發展的一個單位。

9、雲門八里排練場
雲門舞集成立於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雲門」作為舞團的名稱。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1988年12月「雲門」宣佈暫停;1991年舞團復出,並於八里由張敏峰先生根據專業規格建造 270 坪,挑高 7 米的「廠房」,以贊助價格租賃雲門當排練場使用。位於八里的排練場是是一處山林環抱、蟲鳴鳥叫的清幽之地,也是雲門舞集舞者排練,以及林懷民醞釀舞作的秘密基地。2006年8月5、6日,首次在平常鮮少開放參觀的八里排練場演出,呈現編舞奇才伍國柱的作品「斷章」。

10、其他社區組織、團體與機構
其他如台北藝術大學,則是台灣藝術教育發展的重鎮,也為培育藝術人才主要的發源地,因此以藝術大學的相關師資與學生資源,將可提升淡水區域藝術網路建構的強度。此外在第三節中提及的在地藝術工作者及團體,這些團體與機構也持續的舉辦多場的文化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以增進居民的藝術氣息。


八、淡水河口藝遊網之潛力

在淡水因為捷運通車而成為休閒觀光可及性高的區域之後,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便捷的交通帶來了眾多觀光的人潮,但相對於淡水的居住品質(特別是老街一帶)卻帶來了難以彌補的衝擊和破壞。弔詭的是,人潮並未帶來相對的經濟收益,真正地促成了淡水的經濟發展,反而帶來更多的垃圾、髒污的環境。根據估計,平均一人來到淡水休閒的觀光金額約150元新台幣,也就是說,除了小吃,淡水的文化產業並未發展及創造出足以使觀光客消費的誘因。

基於上述的淡水休閒觀光現況,在整合「淡水河口藝遊網」的相關建構計畫,也試圖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開展策略。以藝術創新為媒介,希望藉此促成創意環境的開展,包括創意產業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雖然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正因為文化藝術是細水長流的,基於淡水原有的文化魅力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創意商品,才能逐漸掌握到淡水的文化面貌和創造吸引消費。「消費」的重點不只在於創造經濟產值,而是在於社區居民的身份認同建構之上,並能夠增加地方感的自信。消費不只是反應在純粹的購買行為上,同時也是品味、社會文化過程的象徵。需要理解淡水的人文精神特色,審視淡水獨特的文化魅力,並思索可再規劃利用、發展相關文化特色甚至文化創意產業。

淡水累積的人文觀察,有些已消逝,有些正在凋零,有些仍在街頭巷尾書寫著自己的故事。淡水吸引人的風情正在於其供人懷舊的情調、歷史氛圍。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發展地方產業觀光以成為區域復甦及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在經濟部商業司及相關政府部會所推動「文化產業化」與「城鄉新風貌」、「模範商圈規劃」等計畫,可以觀察到公部門文化政策對於「文化產業在地化」的重視。本計畫藉由淡水老街的歷史脈絡及其地方產業所形構之空間文化意涵,檢視地方的消費空間,並建構地方產業體驗空間的規劃因子及空間體驗的行銷策略。

淡水文化資源豐富,因此我們將提起以淡水文化與藝術之相關內容,辦理工作營隊,激起居民對於藝術活動的熱情與參與的力量,以做為未來自發性活動舉辦的啟動器。

除此之外,我們希冀能夠支援有關於淡水河口相關活動的舉辦,旨在鼓勵各個團體或個人,能利用淡水河口人文與自然資源,做為主題的活動型態,如:環境教育營隊、研習營、環境藝術節(埔頂)、環境劇場(滬尾砲台)等。

文化觀光的營造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教育、二是社區發展、三是文化特色。教育發展的部分,可藉由相關單位舉辦文化教育的研習(鎮公所、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協會及基金會等地方團體、大學相關單位);文化觀光導覽系統、路徑規劃;善用在地大學各方面資源。社區發展的部分,則可藉由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協會及基金會等地方區教育師帶領居民們親自參與社區改造計畫,讓居民更能夠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歷史人文等社區資源,同時和其他與社區有關資料,編輯鄉土文化、民俗技藝社區公約的訂定守望相助並維護與發展空間。建構文化特色的部分,則可以考量淡水過去的漁業文化的再現;透過大型歷史、藝術、民俗節慶活動創造文化特殊性;以及藉由淡水名人、歌曲、文學、史蹟等獨特意象,全面調查及塑造其指標。


九、問題

(一)人才資源培育的不足
淡水有為數眾多的地方文史工作室、淡水社大、藝術工作者,但跨領域結合仍缺乏具體的操作機制,文化之發展首重在人才的培育及深根。因此,在現有的藝文人才調查資源的基礎之下,分析藝文人口之屬性、特色、區域分佈,並進行相關之對話與串連。

(二)文化供需關係統計資料不全
雖然淡水地區有豐富的文化特性,但目前自明性不足,如何將豐富的精神層面轉化為物質性的文化商品,尚須經過審慎的評估及研發。老街的風格形塑於十五年來在台灣蔚為風潮,但也有愈來愈趨於同一風格的問題,原本各地老街的獨特風情在重新規劃形塑之後,反而趨於雷同。藉由「淡水河口藝遊網」之調查建構,也可藉機統整文化供需之統計資料。

(三)市場開發機制不健全
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發展地方產業觀光以成為區域復甦及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淡水雖然觀光客眾多,卻無益於增加淡水商業消費的收益,其原因在於沒有開發足夠創意及獨特性的文化商品吸引來訪者購買。

(四)文化特性之模糊
地方產業與一般產業最大的差異性即在於其擁有特殊的象徵價值及地理依存性,相對於傳統行銷注重產品的性能及利益,體驗行銷則將焦點放在顧客體驗上,提供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及關聯等不同體驗上的價值。
淡水除了像是招牌魚丸湯、阿給、鐵蛋、酸梅湯、蝦捲、魚酥、糕餅等遊客來到淡水每次必嚐的在地小吃,是否還有什麼可以開發為更深層體驗的文化感動?消費商機不應該只著重在硬體的空間營造上,除了塑造一個便捷的交通系統、舒適的公共空間,更應該具體建構「體驗」層次的策略 ,提供在地居民或來訪者淡水文化的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等三種體驗媒介,並發展地方文化活動類型及主題,形成地方文化獲物質形式的認同情感。

公民會議/會議手冊(上)

在地人關心在地事---淡水人需要什麼藝術文化?

「淡水河口藝遊網」公民共識會議----議題手冊〈2007˙4〉
目錄

一、前言
二、核心議題
三、淡水河口藝術工作者調查與分析
四、淡水河口藝文生態之初步特色說明
五、藝文空間、設施資源調查與分析
六、淡水河口主要文化事件
七、淡水河口藝遊網之建構
八、淡水河口藝遊網之潛力
九、問題


一、前言

公民會議是藉由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針對具有爭議性的政策,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作討論,設定這個議題領域中他們想要探查的問題,然後在公開的論壇上,針對這些問題詢問專家,最後,他們在有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的問題相互辯論並作成判斷,並將他們討論後的共識觀點或沒有共識部份也應列出,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佈,並供決策參考。

今年針對建構「淡水河口藝遊網」的議題,舉辦公民會議的討論。淡水除了其殖民歷史造就豐富的古蹟群及建築風格多元的歷史建物,特殊的山陵地形、夕陽美景,以及漁港產業,從古自今匯集了不少文人藝術家在此定居、創作。經過時間的累積及沈澱,淡水河口已在無形間匯聚了極大的藝術創作能量。據此,掌管淡水古蹟及藝文政策執行的淡水古蹟博物館,於近年有了整合「淡水河口藝遊網」的建構計畫。預計結合文化藝術及休閒文化的民間藝文節點,進而整合為空間分佈的網絡,更重要的是使每個單一的藝術創作能量,能藉由網絡的建構,促進跨領域對話平台的成立,使單獨的點能互相結合能量及資源,達到藝文交戎、人力資源分享、經濟生產、地域文化建構的系統,達到

在文學上,作家朱天文在《淡江記》中,以不同的篇章反映了其在淡水就讀的青年時期,所汲取到種種的文化養分和面臨70年代種種文化衝擊的年代。近期文學家舞鶴以長篇小說《舞鶴淡水》把淡水當作整個台灣的縮圖,尖銳的批判新、舊淡水之間的頡抗和矛盾,並將主題圍繞在淡水小鎮的變遷及人物的內在省思。

眾所皆知的雲門舞集於1991年由八里的張敏峰先生根據專業規格建造 270 坪,挑高 7 米的「廠房」,以贊助價格租賃雲門當排練場使用。2006年8月首次在平常鮮少開放參觀的八里排練場演出,呈現編舞奇才伍國柱的作品「斷章」。八里排練場是是一處山林環抱、蟲鳴鳥叫的清幽之地,也是雲門舞集舞者排練,以及林懷民醞釀舞作的秘密基地。

另外,在淡水居住的藝術家很多,畫家陳澄波自嘉義出生, 1935年間曾在淡水居住過一陣子,雖然去淡水看不到他居住的地方,但卻可以從他的繪畫中,看到當時淡水的梯田農家景致,以及交錯的山丘。《淡水中學》畫中幅度優雅的樹有著不同韻味,俯視角度由近拉高拉遠,有蜿蜒的韻律感,色調豐富。

淡水的美並不在於其古蹟眾多,或者僅止於淡水河畔的夕陽山色,而是前人留下來的生活風景,不只如此,未來還將有更多人加入,豐富這些動人的故事篇章。藉由「淡水河口藝遊網」公民會議的討論,希望在現有的藝文資源調查,以及公部門對於未來淡水河口的文化政策,作一個公開的對話與討論,傾聽廣納在地人的意見,並將彙整為正式的報告,做為未來文化政策擬訂的參考。


二、核心議題

(一)「淡水河口藝遊網」建構的定位與發展,如何能夠在觀光與文化資產的條件下,深化成為地域發展的內涵。

(二)相關政策如何回應與支持地域藝文發展的特色,以發揮政策支援的作用,共同打造一個具視野的地域特色經驗。

(三)衡量淡水地區的藝術與人文資源,提列可能發展的藝術展演與文化資產內容,進行永續營運之相關工作。



三、淡水河口藝術工作者調查與分析

淡水河口地區人文薈萃,許多藝術家因為淡水河口的山水景緻定居於此,淡水、八里的環境仍屬於都會型的生活空間,與台北市中心聯絡便利;三芝、石門、金山、萬里一帶則為靜謐的郊區。這些藝術家之中,頗負盛名的藝術工作者包括攝影師柯錫杰、文化評論家蔣勳,金枝演社、漢堂樂府、太古踏舞團等表演藝術團體的藝術總監皆居住於淡水河口一帶,另外如雲門舞集位於八里的舞蹈排練場,以及20年前張毅、楊惠姍、王俠軍等七位伙伴,選在淡水海邊設立琉璃工房。

三芝鄉目前已經有好幾間藝術家工作室,亦成為重要的地方特色與觀光資源。由幾位陶藝家聚集在「楓愛林山莊」開始,至今形成幾個群落,主要以手染布與陶藝為主。藍染工作者自行種植天然染料植物—「大青」,陶藝家需要相關的設備與空間,逐漸形塑出一種藝術創作與生活結合的生活方式,並且配合生態觀念的園區概念,在環境清幽的三芝鄉自成一局。



四、淡水河口藝文生態之初步特色說明

從上表可知,淡水河口之藝文生態具有多元異質元素,使淡水發展為「文化創意城市」已具有充足的文化資本以及豐富的文化底蘊。就目前已知的藝術網絡生態特色進行說明,具有以下幾點:

(一)群聚現象
淡水、八里、竹圍、三芝聚集了為數眾多的藝文工作者。1980年代,台灣陶藝發展快速飛躍,在留學歸國的陶藝工作者的帶動下,山林藝術村成為趨勢。由於燒窯容易製造空氣污染,且興建窯廠需要龐大空間,考量工作需求及成本,陶藝工作者只好往郊區發展,三芝因緊鄰最大的藝術市場──台北,遂成為諸多陶藝工作者首選。慢慢地,「三芝有山有海,房價便宜,工作、住家都適宜!」的消息,開始在藝術界流傳,於是畫畫的、雕刻的、越來越多藝術工作者選擇三芝落腳,在楓愛林山莊、芝柏山莊、及圓山頂形成聚落。據統計三芝的藝文工作者已居全台之冠。

位於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不僅是一個遺址博物館,同時更是淡水河左岸的生態博物館,整個理念以「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計劃,規劃淡水河八里左岸,其中包括生態、人文、自然、史蹟及博物館等資源,與社區民眾共創八里左岸為淡水河海口魅力新風貌。

淡水的山光暮色,一直是許多文人畫家筆下的素材。陳橙波、陳敬輝、鄭世璠、李永沱、吳樹人、何肇衢、施並錫…..等,皆曾以淡水為題,畫下動人美景。而作家舞鶴、朱天文等人,亦曾寫下生活在淡水的文學篇章。

(二)多元交會
淡水河口網絡,聚集了雕塑、現代藝術、舞蹈、劇團、傳統工藝、植物染、國民美術…等藝術的多元媒材,因此有豐厚的文化資本。2006年的八里水岸藝術節秉持「以樂會友、城市交流」的傳統,有巴西的舞蹈、法國的Jazz、西洋的搖滾風與古典的巴洛克,還有台灣、日本等表演藝人,撞擊出燦爛的火花。

淡水的五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六是淡水祖師公繞境大拜拜的日子,從五月初五晚上迎暗訪開始到初六黃昏,繞境的隊伍綿延整個小鎮,成為淡水地區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俗慶典活動,從文化參與中,體認在地社區的真正文化特色所在,逐步提昇大家的文化視野,使它成為涵具淡水過去的眷懷與未來的展望之最重要藝文活動。

(三)跨界交流
強調在地文化特色的彰顯,同時也需要對外交流,並橫向連結,使網絡的建構能縱向深化,橫向擴展。去關照政治、社會生活更寬廣的脈絡紋理,才能比較接近跨界交流的理念。當藝術生產搬到工作室外,變成社區、社群或體制協商的過程,當它必須因應社會的力量結構,面對他人的需求,當它變成分工合作的過程,或必須仰賴其他領域專家的介入,這時候藝術就變成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流動的歷程。



五、藝文空間、設施資源調查與分析

(一)文化政策之藝文資源調查與分析
淡水地區的藝文施政,以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為主管單位,大致上可分為兩個系統,一為鎮公所體系,另一為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鎮公所為少數在早年即有能力自行辦理藝文活動的鄉鎮層級公家單位,而新成立的古蹟博物館,亦朝著區域網絡的概念進行藝文資源的連結與規劃,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目前在淡水鎮提出藝術造街的規劃構想,需納入更廣泛的視野,以達到文化與觀光面向的深度與廣度。結合各局處之文化政策,進行相關的對話及整合,將有助於結合資源,使淡水河口藝術網絡之規劃能在各局處最大的共識下,訂定與發展未來的藝文政策。以下就淡水鎮公所及淡水古蹟博物館的文化政策及相關文化設施等資源,提出說明。

1、淡水鎮公所
淡水鎮公所目前位於中正路上,所屬的鎮立圖書館包括文化大樓、竹圍分館、水碓分館以及中興閱覽室,「鎮民大學」藝文研習班由鎮立圖書館承辦,其中文化大樓內的演藝廳為淡水鎮目前唯一的公立展演空間,1995年配合文建會「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計畫」經文建會、縣文化局補助及本所籌款,耗資新台幣二千多萬元,將原大禮堂重新整建,並於1999年重新啟用。以下《表三》為淡水鎮公所相關館所資源。

而關於淡水鎮公所現階段的施政計畫,主要包含三部分,分述如下:
(1)空間營造:
預計增設五處永久性的小型戶外展演空間,地點為和平公園、馬偕公園、公所後方停車場、馬偕銅像與農會等地進行規劃,由固定藝文團體認養該區,負責規劃及接受不同街頭藝人或藝術團體的申請,進行演出。

依據鎮公所的計畫,「馬偕藝術街坊」的執行範圍將選在淡水老街中正路後段的街區,也就是從馬偕雕像三角公園起,到淡水地政事務所旁的舊漁港邊止的帶狀範圍。鎮公所將重新美化老街街道,並將收回公有房舍規劃再利用,提供作為藝術家工作室。毫無疑問,這是一項兼具硬體和軟體的造街工程,未來將作為進駐藝術家展示、交流、販賣藝術品的地方。

在「馬偕之路」的舊教堂,將會開闢一條「藝術川堂」通往中正路,預計2007年底完成硬體整建。另外,現有位於中正路上的「中正市場」目前的空間使用已不敷所需,未來將在討論及規劃之後,改建為更符合觀光文化使用的空間,不排除規劃為綠地使用或改建為地下停車場、地上為旅客諮詢中心、紀念品販賣店等規劃之種種可能。

(2)軟體機制
鎮公所從去年補助中小學「駐校藝術家」,由學校邀請適合的藝術家至學校創作,鎮公所補助一個學校三個社團,賦予藝術家鐘點費,一案約4萬多元。而在圖書館的藝文中心,亦定期舉辦表演活動,回饋淡水鎮民。另外,每年淡水的「五月節」民俗文化節慶,鎮公所亦會出資補助清水祖師廟。

(3)文化事件
淡水鎮公所主辦的2006淡水鎮兒童藝術嘉年華活動,從去年底的12月27日展開,一直進行到12月30日,這項特別為淡水鎮內兒童、青少年策劃舉辦的活動,共分成三大活動項目,包括12月27日、28日、29日三天分別在鄧公國小、新興國小、淡水國小舉行的表演晚會; 12月30日週六上午的兒童園遊會展出許多小朋友的藝術作品,以及12月30日當天下午所舉行大型的踩街遊行活動。12月30日當天下午的兒童嘉年華踩街大遊行,由來自淡水鎮各國中小學每個學校分別選定主題組成化裝遊行隊伍,從捷運站中正路口進入淡水老街踩街遊行,有些扮演海底世界,有些扮演淡水農產特色等等,充分展現孩子的熱情與活力,也讓假日遊客絡繹不絕的老街,更加熱鬧非凡。

2007年淡水藝術節將著重在「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今年七月將舉辦「青年藝術節」,針對國內高中生徵件,以「淡水」為主題,共有13個學校參與。十月則將延續去年的「淡水兒童藝術嘉年華」,,並補助200萬經費。這些考慮不同參與對象的節慶活動,將藝術節帶入人群之中,並舉辦藝術論壇,為相關的藝遊網、藝術造街奠定論述基礎。


2、淡水古蹟博物館
2003年2月,在國家重要計畫的支持下,「淡水古蹟園區」成立,以園區的概念串連淡水地區的豐富歷史資產,主要負責經營淡水紅毛城、滬尾砲台以及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在不同殖民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地景架構中,承接起古蹟的保存維護與活化再生這項重大任務。儘管行政資源有限 ,園區人員除了維持營運、研究推廣之外,尚須擔綱起經營行銷與企畫策展的工作,進行出版計畫與孩童教學資源等製作,期待與在地的民間力量結合,打造一個具有文化深度的觀光重鎮。

目前淡水古蹟博物館的經營主體位於紅毛城園區內,以及滬尾砲台附近的一個暫時辦公室 ,但行政空間仍不足,缺乏行中心、資料室及館藏空間 。此外,淡水地區舉辦大型研討會時,亦缺乏適當的會議舉辦地點。

針對淡水古蹟博物館,台北縣政府文化局今年的施政目標為「淡水地區古蹟整合營運與管理: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究資料建置;圖書購置;各項活動、特展暨特殊節慶;全球資訊網站暨無障礙網站建置。」台北縣政府現擬於淡水鎮設置藝術街坊,深耕在地的文化藝術資源,整合區域觀光動線及特色,以突顯出淡水地區的豐富文化厚度,並作為文化產業深度經營的嘗試。未來文化局將轉型為文化觀光局,顯示出觀光勢必成為文化經營不可忽視的面向。1997年捷運線開通之後,觀光力量成為淡水地區最顯著的發展利基,2001年週休二日全面實施以來,每逢假日淡水便湧進大量的遊客,對於東亞地區、中國大陸的觀光客來說,淡水亦逐漸成為來台旅遊中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因此古蹟博物館的行銷對象,除了一般民眾、國內觀光團體之外,國際旅客亦是重點之一。除了老街、河岸、小吃之外,如何透過古蹟園區的概念引導遊客觀看淡水?或提供深度旅遊的體驗形式?這是未來的努力目標之一。以下為訪談張寶釧館長之未來淡水古蹟博物館之執行計畫:

(1)「淡水河口藝術網絡」建置計畫及串連機制
現階段的重心放在硬體及空間規劃設計的整合上。「河口藝遊網」的願景為打造一個美麗、藝術的城市,至於軟體的活動企畫、補助專案或者藝術教育的培育,皆非常重要,但是為遠程計畫,以現有的人力而言(淡水古蹟博物館編制內10人)還無法全面關照,故近期計畫先以硬體及空間的修繕及規劃為主。

從空間、人力串連,由公部門架構機制,串連整個區域中,實質空間的據點,建構此網絡,也可以讓業界瞭解淡水河口藝文工作者的分佈及屬性,藉此增加藝術工作者在經濟上的生存空間。另外,也可以促進一般民眾對這些藝文工作者的瞭解。

在空間的使用上,目前古蹟園區也正在清查及收回淡水地區閒置的公有建築及空間,包括縣府宿舍、古蹟、歷史建物及古蹟等等。未來將擬訂出租機制及評選辦法,秉持著「藝術網絡」的串連概念,以及將整個淡水地區視為一個大藝術村,藝術家們可以申請租借這些閒置空間作為工作室,同時未來也將在評選辦法中,訂定租借使用的藝術家如何藉由不同的藝術媒材及形式回饋社區的方式,使淡水的藝術、文化、生活能真實地交織在一起。

(2)文化創意產業的區域發展政策
目前已規劃沙崙地區將成立「琉璃文化園區」,將琉璃製作、琉璃文化、琉璃工作坊視為淡水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大重點目標。

另外,傳統工藝在淡水一直有其發展脈絡,也有國寶級的莊武男大師在此。去年執行的「淡水央廣第二分台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案」中,也將傳統工藝視為未來央廣空間發展的一大項目,內容包括植物染、建築彩繪、吹玻璃…等,皆考慮了淡水過去的文化、民俗、傳統,在此基礎之下訂定長足發展的目標,也以「淡水央廣第二分台」當作實務操作、研究調查及進一步發展觀光休閒的中心。

(3)淡水老街之藝術街坊的操作方式及預期效果
在中正路老街上的郵局對面,未來將成立「老街藝術工作坊」(名稱暫訂),約200坪,使用性質較接近「藝文沙龍」,可以供來訪的民眾有一個喝茶、駐足、聆聽講座、參加藝文展演的空間。目前已經委請成功大學的王明蘅教授進行規劃研究案。預計將以ROT的方式委外修繕及營運,並於年底之前完成硬體的修繕整建。

(4)未來對於淡水河口區域之藝文政策之討論平台
淡水古蹟博物館針對「淡水河口藝術網絡」議題的討論以及未來發展的模式,於今年一月組成「藝術諮詢委員會」,其性質比較接近顧問團,而非正式的組織,從今年一月開始召開,預計一個月召開一次,目前(4月之前)已經召開過兩次。委員的組成也集合了藝術文化、都市設計、建築、公部門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討論淡水河口的網路、藝術街坊要如何定位及操作。

對話平台分為兩種,公部門的跨部會協調應組成一個正式的「跨部會臨時會議」,能比較正式地協調及整合空間、硬體的負責單位;「藝術諮詢委員會」不夠正式,只是用來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納為參考。而公部門與民間單位之間的對話平台,則可以用座談會或研討會的方式進行,廣集各方意見,再進行整合。「公民會議」的舉辦,促進專業者與民間的對話交流就是一例。

公民會議/結論

淡水人需要怎樣的藝術文化 開放空間會議 — 形塑共同願景(2007.04.22)


A.組織整合—9
1. 先推舉公民小組主要號招人+各單位力量,號招當地地方團體進行聯盟合作。
2. 成立自發性團體,能注重公關角色,及依成員比例,組成財務委員會、規畫小組及志工。

B.資源普查—9
1. 請縣政府、鎮公所結合有利的民間團體,設立專案整合淡水的藝術資源且轉換成可運用之資產(係指藝文工作的普查與整理),可提供在地與全球化共享。

C.產業堆廣—4
1. 希望竹圍工作室及其他藝文團體能夠更加推廣,普及到藝術領域與產業,未來可提供民眾了解及使用。

D.—6
1. 創造一個淡水人關心參與的藝術文化生態環境,利用現成的社區發展協會,及各級學校的資源,並可推廣一個淡水人必修的「藝術學分」,且有適當的鼓勵來發展文化。

E.淡水藝術節—15
1. 成立淡水藝術節具有公信力的聯盟團體,舉辦淡水國際藝
術節。(結合現有相官基金會、委員會。
2. 希望能以「淡水印象」為主體,廣招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及專業工作者辦理淡水國際藝術節,為期一個月(與端午詩人節同步),並結合捷運局發行悠遊卡,並請鎮公所徹底辦理清潔及綠美化工作。

F.組織推動—12
1. 整合資源並提供給藝文工作者,以型塑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淡水小鎮。找出現有文化特色並強化,可發展一條藝文動線(紅毛城→漁人碼頭)來發展藝文和經濟(產業)。公部門成立平台,彙集藝術家展演、政府提供資源補助藝文工作者。關於工作資訊,以中英日出版文字、圖片、網路,了解其風格。
2. 鼓勵藝術家在淡水發展及回饋,能舉辦藝術家的座談會交流溝通,聽聽他們的需求及願景,並創意在淡水居民生活發展與生態現況的統合圖,即藝術文化利用在綠生活地圖上。
3. 提升藝術工作者能見度,突顯當地文化。
¦ 提供當地文化能見度。例如人文精神、歷史古蹟。
¦ 淡水工作者地圖:
(1) 開放時間
(2) 資訊服務中心
(3) 文化藝術公車
(4) 同類型城市交流
(5) 建立藝術群影像
(6) 文化地圖
¦ 請鎮公所徹底清潔及綠美化。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淡水河口藝文事件簿

*建議點入本對話框右上角之"Full Page Map"選項,於新視窗內進行瀏覽。





事件由工作人員持續更新中,如有未能補充事項歡迎留言告知。

河口文化地景

*建議點入本對話框右上角之"Full Page Map"選項,於新視窗內進行瀏覽。





建議對照閱讀:http://www.tshs.tpc.gov.tw/index.asp (淡水古蹟園區網站)